师资队伍

当前位置:
首页 师资队伍 正文

郭红燕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
妇科恶性肿瘤、子宫内膜异位症

招生专业:临床医学及相关专业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花园北路49号

电话/传真:010-82267510

E-mail:bysyghy@163.com

个人简介

郭红燕,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妇科主任。

研究方向包括:妇科恶性肿瘤综合诊治平台建设,恶性肿瘤保留生育功能治疗,卵巢癌耐药机制研究(建立预测模型/铁死亡与耐药/HRD 相关模型与耐药),卵巢癌精准治疗( 电场和/或小分子抑制物联合 PARPi/基于基因突变的靶向药物治疗研究),卵巢癌免疫治疗(T 细胞衰老/活化树突细胞疫苗),卵巢癌液体诊断(CTC/外泌体),卵巢癌纳米显像与治疗,宫颈癌筛查等。获得多项国家级省部级以上科研基金的资助,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数十项科研项目。牵头及参与数项多中心临床实验,包括卵巢癌靶向药物、DC 疫苗、子宫内膜异位症口服治疗药物等方面 I期和 II 期临床研究。建立完备的多种妇科疾病的数据库,逐步完善数据库系统与生物样本库。

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J Adv Res等高水平SCI论文100余篇。主持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参与编写、翻译及主译多部著作:《中国妇科肿瘤学》、第一版《Williams’妇科学》、《子宫颈癌》、《妇科手术技巧:妇科肿瘤学》、《妇科手术技巧:泌尿妇科学》、《妇科手术技巧:妇科学》等。

社会兼职

1.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

2. 北京市妇科专业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主任委员

3. 首批妇科IV类内镜培训基地负责人

4. 中国医师协会微无创分会副主委

5. 北京医学会妇科肿瘤分会、内镜分会副主委

6. ASCCP(全国阴道镜宫颈病变协会)常委

7.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医疗器械管理妇产分会主委

8. 中国抗癌协会卵巢癌分会常委、生育力保护分会副主委

9. 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分会内异症专委会副主委

10. 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分会委员

获奖情况

曾获第八届“荣耀医者”专科精英、中国妇幼健康科学技术奖科技成果二等奖、北京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北京大学教学管理优秀奖、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新技术一等奖、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医疗优秀奖技术创新三等奖、北京大学医学部教学优秀奖、北京大学医学部优秀国内访问学者指导教师奖、北京大学医学部第十三届“优秀女教职工”。

承担项目

1.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联合基金(前沿项目),L248051,EZH2i通过调控胆固醇-同源重组修复通路协同PARPi抗卵巢癌的机制研究,2024/10-2027/9, 30万元, 项目负责人,在研

2. 北京大学医学部,北京大学世纪金源“腾云临床研究专项”,TY2025002,携带BRCA1/2突变的卵巢癌家系成员中卵巢癌发病风险预测模型的开发与验证,2025/4-2028/4, 55万元, 项目负责人,在研

3. 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技厅,宁夏回族自治区重点研发计划,2023BEG01001-01,妇科恶性肿瘤精准分子诊治队列与风险预测研究,2023/6-2026/6, 94万元, 项目负责人,在研

4.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院临床队列建设项目B类,BYSYDL2023010,遗传性卵巢癌风险预测模型和发病机制探索的队列研究,2024/1-2026/12, 50万元, 项目负责人,在研

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2372888,腹水油酸-LUM通路介导卵巢癌铂耐药促进CD8+T细胞衰老的机制研究,2024/1-2027/12, 63.7万元, 项目负责人,在研

6.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 2022YFB3604700,面向生殖健康医疗需求的LED技术及专用系统研制,2023/1-2025/12, 1250万元, 项目负责人,在研

7.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 2022YFB3604704,多波段内置式LED设备治疗生殖道感染相关病变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示范,2023/1-2025/12, 335万元, 项目负责人,在研

8.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院临床重点项目重点项目类,BYSYZD2021006,肿瘤治疗电场及小分子抑制剂多维度增加铂耐药卵巢癌PARP抑制剂敏感性的研究,2022/1-2025/12, 100万元, 项目负责人,在研

代表性论文

1. Li Y, Tong F, Wang Y, Wang J, Wu M, Li H, Guo H, Gao H. In situ tumor vaccine with optimized nanoadjuvants and lymph node targeting capacity to treat ovarian cancer and metastases. Acta Pharm Sin B. 2024 Sep;14(9). (IF 14.7)

2. Cui Y, Xia H, Liu Q, Ma B, Pan M, Shang C, Zhang Q, Wang Y, Chen B, Guo H. A Tumor-Activatable Liposomal Nanoprobe for Selective Visualization of Metastatic Lymph Nodes. Adv Healthc Mater. 2024 Aug 5:e2401935. (IF 10)

3. Wang P, Ma J, Li W, Wang Q, Xiao Y, Jiang Y, Gu X, Wu Y, Dong S, Guo H, Li M. Profiling the metabolome of uterine fluid for early detection of ovarian cancer. Cell Rep Med. 2023 Jun 20;4(6). (IF 11.7)

4. Chen K, Xu H, Lei Y, Lio P, Li Y, Guo H, Ali Moni M. Integration and interplay of machine learning and bioinformatics approach to identify genetic interaction related to ovarian cancer chemoresistance. Brief Bioinform. 2021 Nov 5;22(6). (IF 13.994)

5. Shang C, Li Y, He T, Liao Y, Du Q, Wang P, Qiao J, Guo H. The prognostic miR-532-5p-correlated ceRNA-mediated lipid droplet accumulation drives nodal metastasis of cervical cancer. J Adv Res. 2021 Sep 22;37.(IF 12.822)

授权专利

1. 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卵巢癌早期诊断的生物标志物及其应用

2. 发明专利,一种肌腱力学特性的测量方法

3. 实用新型,用于执行电外科操作的射频刀和使用其的电外科系统

4. 发明专利,用于执行电外科操作的射频刀

Copyright © 2023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京ICP备05082115号-2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52

  •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8号

  • 010-82266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