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资队伍

当前位置:
首页 师资队伍 正文

张嵘

北京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
性激素-催产素通路在母婴社交行为中的作用机制、对孤独症发病的影响以及针刺相关技术的干预治疗研究

招生专业: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8号

电话/传真:010-82801152

E-mail:zhangrong@bjmu.edu.cn

个人简介

张嵘,女,1977年11月出生,毕业于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现任女性生育力促进全国重点实验室PI,北京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神经科学教育部/国家卫建委重点实验室针刺原理与转化医学方向学术带头人。主持国家自然基金,卫健委行业专项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北京市重点研发计划,京津冀基础专项等18项。累计发表SCI论文76篇,第一或通讯作者32篇,总影响因子440.7,总引用次数1892次,H因子22。授权美国发明专利及中国实用新型专利13项,著作权1项,技术转移5项,上市医疗器械5款,评估系统1个。主编或参编专著与教材15部,科普读物5部。研究成果获得全国妇幼健康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针灸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及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从孤独症发病的生物与社会环境角度探索高危因素以及母子之间的潜在联系;对孤独症儿童社会交往行为分型提出新的鉴别方法,开发测评量表以及磁共振数据分析方法;采用动物模型与人体研究探索针刺相关技术治疗孤独症、不孕不育症的相关机制,从预防、诊断和治疗孤独症方面做应用及应用基础研究;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双盲试验验证针刺相关技术在不孕不育症、孤独症等疾病中的疗效与安全性,发布专家共识并研发与产业化相关产品。

社会兼职

2019年3月-至今,北京神经科学学会 常务副理事长

2016年12月-至今,北京大学医学部孤独症研究中心 联合创始人 常务副主任

2017年6月-至今,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第九,第十届委员会 委员

2024年2月-至今,中国技术市场协会医疗器械科技创新专委会 常务委员

2022年8月-至今,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儿童脑科学与脑健康促进专委会 常务委员

2023年8月-至今,北京神经科学学会儿童神经发育及相关疾病研究专委会 共同主任委员

荣誉称号

苏州工业园领军人才

中国科协科学家精神讲师团成员

获奖情况

2024年,评首届“技创杯”医疗器械创新与应用技能大赛一等奖(第一)

2023年,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奖二等奖(第六)

2023年,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第三)

2023年,第三届全球数字经济大会—中医药数字健康领域建设成果案例(第一)

2022年,北京中医药科技创新转化重点专项示范项目(第一)

2022年,北京地区广受关注学术论文(脑科学领域)(第一)

2021年,首届“未来之星”生物医药创新成果转化项目大赛医疗器械组一等奖(第一)

2020年,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第三)

2019年,中国针灸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第三)

2019年,北京市普通高校优秀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优秀指导教师

2017年,全国妇幼健康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一等奖 (第七)

2012 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五)

承担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30801491,20万,负责人)

卫生部公益行业专项基金(201302013,1855万,项目共同负责人)

德国乌尔姆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神经科学联合中心基金(The UULM– PUHSC Joint Center for Neuroscience fund,BMU20160563,73万,中方负责人)

北京市重点研发计划(“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体系建设专项Z181100001018011,10万,负责人)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6YFC0105501)(75万,课题负责人)

中国高校产学研创新基金-德州专项(2021DZ021)(10万,负责人)

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2019B030335001)(50万,骨干)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专项(32394030)(50万,骨干 PI)

京津冀基础研究合作专项(J230013)(60万,负责人)

2023年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专专项(CDPF2023KF00001)(20万,骨干)

北京市研究型病房建设(62.5万,Sub PI)

代表性论文(5篇)

1. Zhang R, Feng XJ, Wei QG, Cui W, Zheng Y, Sun W*, Han JS*. Increase of success rate for women undergoing embryo transfer by 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acupoint stimulation: 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placebo-controlled study. Fertil Steril, 2011 Oct; 96 (4):912-6.

2. Feng XJ, Zhu N, Yang S, Wang L, Sun W, Li R, Gong F, Han SP, Zhang R*, Han JS*. 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acupoint stimulation improves endometrial receptivity resulting in improved IVF-ET pregnancy outcomes in older women: A multicenter,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Reprod Biol Endocrin. 2022 Aug 22; 20(1):127.

3.Xu XJ, Zhang HF, Shou XJ, LI J, Jing WL, Zhou Y, Qian Y, Han SP, Zhang R*, Han JS*. Prenatal Hyperandrogenic Environment Induced Autistic-like Behavior in Rat Offspring. Physiol Behysiol, 2015 138 13–20.

4. Jiang LJ, Li T, Yuan JJ, Zhang R*, Wang JL*,Associations between Hormone Levels and Autistic Traits in Infertile Patients and Their Offspring with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Front Endocrinol, 2022 Jan 31:12:789395.

5. Yuan JJ, Zhao YN, Lan XY, Zhang Y, Zhang R*, Prenatal, perinatal and parental risk factors of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a case control study, BMC Psychiatry, 2024 Mar 20;24(1):219.

参编专家共识

1.Use of electroacupuncture and 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acupoint stimulation in reproductive medicine: a group consensus,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B (Biomedicine & Biotechnology) 2017 Mar.;18(3):186-193. doi: 10.1631/jzus.B1600437.

2.电针/经皮穴位电刺激技术在生殖医学中的应用专家共识,生殖与避孕,2016,36(7),211-219

3.中医适宜技术在初产妇阴道分娩产后早期康复应用专家共识,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22,44(10),1081-1085

4.中医适宜技术在剖宫产术后加速康复应用专家共识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24,46(1),1-7

5. Non-pharmacological intervention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reating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a group consensus. Integrative Medicine Research 13 (2024) 101093

6.中医适宜技术在多囊卵巢综合征应用专家共识(第1版),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25,47(1),1-8

7.中医适宜技术在哺乳期乳房保健中的应用专家共识(第1版),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25,47(3):289-293.

成果转化情况

1.一种弥散张量成像数据分析方法及装置,2022-3-28,中国,202110359402.0. (发明专利 授权) ,已转让。

2. 数据分析方法及装置, 2020-11-17,中国,201710341940.0. (发明专利 授权) ,已转让。

3. 北京孤独症分型问卷(Beijing Autism Subtyping Questionnaire,BASQ), 2016-4-15,中国,国作登字2016-L-00275072. (软件著作权 授权), 已转让,已上市。

4. 一种用于提高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妊娠率的穴位刺激设备,2012-8-15, 中国, 201120430025.7 (实用新型专利 授权),已经以许可方式转化,并获得二类医疗器械证。

5.一种穴位刺激设备 2018-11-2, 中国, 201720704330.8 (实用新型专利 授权),已经以许可方式转化,已上市。

Copyright © 2023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京ICP备05082115号-2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52

  •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8号

  • 010-82266699